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中国传统节日有的选择日月重合的日期,这不仅是讲究数字的重叠美,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天地交融日月重合的崇拜。而七夕的双数重合里,不仅寓意“双七双吉”或“喜中带吉”的吉祥,七夕之“七”,还连着一串与数字“七”相关的名堂和有意味的节俗。
“银烛秋光冷画屏,轻罗小扇扑流萤。天阶夜色凉如水,卧看牵牛织女星。”当我们读到杜牧这优美的诗句,自然就想起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动人传说。“迢迢牵牛星,皎皎河汉女。纤纤擢素手,札札弄机杼……盈盈一水间,脉脉不得语。”河西“织女”,河东“牛郎”,隔河泣思相望,全天下的喜鹊被感动,从四面八方赶来,搭成一道鹊桥让其相会,这个动人的时刻,正是七月初七的晚上,所以,人们把这个节日叫做“七夕”。
“七夕今宵看碧霄,牛郎织女渡鹊桥。家家乞巧望秋月,穿尽红丝几万条。”唐朝林杰的诗说出了七夕民间流行的穿针乞巧风俗。对月穿针比巧,此俗是七夕节最早的乞巧方式,始于汉,流行于后世。《西京杂记》载: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人俱习之”。因此,七夕又称乞巧节(也叫七巧节)。七巧节女子“对月穿针”比巧,用的那针也是七个孔的,是特制的扁形七孔针,要把彩线飞快地穿过去,是有难度的。所以,梁简文帝《七夕穿针》诗描写了此状:“针欹疑月暗,缕散恨风来。”诗说线没有穿准,怪月色昏暗,线头散开了,又怪夜风太大,简单的十个字,将宫女“对月穿针”的心理描写得细致入微,也能看出古时人们对七夕“穿七孔针”习俗的重视。
“今日云輧渡鹊桥,应非脉脉与迢迢。家人竟喜开妆镜,月下穿针拜九宵。”唐朝文学家权德舆的《七夕》,说出了七夕不仅穿针,还要“拜九霄”,也就是拜织女星“巧神”。再看明代毛铉的《幼女词》:“下床着新衣,初学小姑拜。低头羞见人,双手结裙带。”诗说诗人当时才6岁的小女儿,就穿上新衣服开始学着向巧神祭拜了,可见古人对拜织女习俗是很在意的。在民间的崇拜里,织女是编织云彩的纺织女神,是情侣、妇童的保护神,人们把七夕看作七姐诞,凡间的妇女会在七夕向“巧神”乞巧,乞求智慧和巧艺。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,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,摆上时令瓜果,朝天祭拜,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自己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,更乞求姻缘巧配。就这样,七夕拜七姐成为普遍的民间习俗。
“烟霄微月澹长空,银汉秋期万古同。几许欢情与离恨,年年并在此宵中。”白居易的《七夕》,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七夕的况味。织女星,自古就在人们的心思里交织着浓浓的情愫。在福建、浙江等地区,把七月初七这天称为七星妈或七娘妈诞,有一首民谣唱得执著动情:“七月初七七娘生,七枝清香来拜请,七块碰粉七蕊花,七座灯科七只金,浥饭甜糜豆干酒,恭请七娘来吃酒。”那一串“七”的歌谣,唱出了恭请七娘妈的急迫心情。
说起七夕与“七”相连的祭拜习俗,广州一些地方的“迎仙七拜”更见心诚,从初六至初七,自三更至五更,一连两晚姑娘们穿戴应节服饰,焚香点烛,连拜七次。山东鄄城、曹县、平原等地的“七姐会”,分别由七个要好的女伴组成,以包饺子的简单形式吃“卜巧饭”,其中把一枚铜钱、一根木针、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,共同进餐,说是吃到铜钱的有福,吃到木针的手巧,吃到红枣的早婚。浙江民间有七夕接露水的习俗,叫“七夕露”。传说七夕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,抹在眼上和手上,可眼明手快。由此可见,七夕习俗并不单纯是一种迷信活动,它反映出妇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,各种习俗活动的共性都是追求美好生活。
“金斗高跳鬼状狞,世传此像是魁星。祥光闪烁开先光,助子秋闱笔砚灵。”宋代名臣李昴英这首《送魁星与李子先》,说的则是另一位七夕民间崇拜的星神——魁星。七夕也有魁星诞之称,这个丑神似乎与美仙女极不协调,但他的来源也与“七”有关,也来源于古人对星象的崇拜。魁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,又称魁首。说起来也是件挺有趣的事情,七夕之夜跟织女一道粉墨登场接受人们祭拜的,不是织女朝思暮想的牵牛郎,而是一位面目诡异的魁星神。说他“面目诡异”,也是有传说的,大概是说他不仅面目奇丑,还有腿脚残疾,只因才华超众,御试时被皇帝钦点为头名状元,功成名就后,去世升天成为人间崇拜的魁星。看来,人丑心不丑,人残志不残,才华功德圆满,也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才星。
说起魁星,虽然没有牛郎织女的传说那么家喻户晓,但在七夕民间也有颇多人崇拜。据记载,早在东汉纬书《孝经援神契》中就有“奎主文章”之说,后世附会为神,建奎星阁并塑神像以崇祀之,视为主管文章兴衰之神,科举考试则奉为主中式之神,并改“奎星”为“魁星”。这在明末学者顾炎武《日知录》卷三二“魁”条也有记载:“今人所奉魁星,不知始自何年。以奎为文章之府,故立庙把之。乃不能像奎,而改奎为魁。又不能像魁,而取字之形,为鬼举足而起其斗。”据史料记载,对魁星的信仰在宋代最盛,后经久不衰。尤其是东南浙、闽等地区,自古就流传着七夕拜魁星的风俗。
古时中国几乎每个城镇都建有“魁星楼”或“魁星阁”,其正殿塑的魁星造像面目狰狞,金身青面,赤发环眼,头上还有两只角,俨然一副鬼模样。右手握一管朱笔,左手持一只墨斗,右脚独立,脚下踩着海中一条大鳌的头部,意为“独占鳌头”,左脚后扬,脚上是北斗七星,意为“魁星踢斗”。传说他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,一旦点中,文运、官运就会与之俱来,所以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将其视若神明。在儒士学子心目中,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。由此自古就流传着七夕拜魁星的风俗,目前现存的崇奉魁星的遗迹还比较多。
可见,这被称作“女儿节”乞巧的七夕,也是男儿向“才神”乞才的节日。女子信奉“巧神”,一同乞巧祈福,切磋技艺,共同进步;男子崇尚魁星,积极进取,以求夺魁,获取功名。如此说来,七夕真是个年轻人积极向上求取进步的好日子!
Copyright @ 2008-2020 www.jjzkw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 基金周刊 版权所有
联系我们:829 875 9@qq.com